吴倩说:“在新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并教会他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023年,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裴晓军也遇到过很多看似“无厘头◆★■”的问题。比如◆★,有学生问:“AI生成的论文老师能看出来吗?”还有学生好奇:“为什么我在网上看到的言论和真实生活不一样?■★★◆”
见学生若有所思,裴晓军突然意识到,在新技术等新事物面前★★◆■★,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拒绝、排斥,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新技术◆★■★■★。
2016年,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新技术不仅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也能精准捕捉并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
北京理工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吴倩在该校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讲授《中国精神》专题课。受访者供图
裴晓军便顺势说■■:■■◆■“你有没有思考过,打游戏是讲究战术战略的。如果你想赢游戏,为什么不认真听听这堂课上讲的中国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伟大胜利的思想谋略?■◆◆”
裴晓军在社交媒体上的昵称叫作“二次元的裴伴■★◆★”◆★★★◆。在他看来,要讲好思政课,就必须弄懂这一代0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些年★■■★,他凭借◆◆“5G+4K&全息”思政课教学模式“圈粉◆◆■■”,很多学生在留言区称呼他为“裴帅”◆★■,纷纷高呼■★“这堂课上得真过瘾”■◆■◆■。
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坚守教育初心◆■◆★?如何将新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我可以用AI写思政课作业吗?◆◆◆■”“为什么我一刷短视频就停不下来★◆★★■?★★”“AI到底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当面对大学生的这些提问时,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哲曾感到既好笑又无奈。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裴晓军通过“5G+全息&4K直播”技术讲授《时代的呼唤五四运动与道路选择》专题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理工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吴倩也一直在进行■◆■◆“AI+思政”方面的研究。她认为★★◆,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是多层次的,目前大部分应用场景集中在辅助日常教学管理的浅层次应用、结合数据仿真技术的中层次应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已经联合进行大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目前正在建设知识库,未来上线后将会成为学生的“AI教师◆◆★■”◆★★◆◆。
裴晓军还注意到,目前这些前沿技术在全国中小学及高校中推广■◆,其实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他向记者解释说,新技术的研发、大模型的训练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时间成本,甚至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能力引进和运用这些技术。此外,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意味着学校需要不断地投入资源以保持技术的最新性,同时教师也需要持续提升技能,以适应这些变化。
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出去★★★?裴晓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他打造的■■★★“5G+4K&全息”教学模式里◆★,全息直播技术能够将原本平面的课程内容进行立体化的呈现★◆★,教师可以自然地融入课程场景之中■■★◆■★,或者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退出场景■◆,让教学内容成为焦点。同时,借助5G网络极大的带宽和高传输速率,能够实现一名老师讲课■★、多地点同时仿真,打破教室容量限制,也能实现远程课堂即时互动。
王哲从不反感学生使用AI写作业。他觉得,思政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独立人格◆◆★★■■,而非简单的知识点记忆。AI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收集资料、整理思路甚至辅助写作★★◆◆★,但最终的思考与判断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尽管目前还需要攻克不少难题,但吴倩依然对“AI+思政”的发展充满期待。她说■■■■:“技术要为人民服务,服务于人才培养,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高校思政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让技术助力教育质量和效果提升。■■◆”
在王哲看来,思政课是一门关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比如,当学生出现心理焦虑、人生困惑■★■★◆、就业抉择等问题时,他们更需要◆★★“过来人◆◆”的理解和指导,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实现的。“教师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王哲说◆■◆★★◆:“新技术不仅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也能精准捕捉并分析学生们的需求和兴趣点。这样一来,思政课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真正成为一门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激发他们思考的课程◆◆■★。”
思政课如何与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融合?在一堂名为◆◆■■“时代的呼唤五四运动与道路选择■■◆◆■■”的课程中,裴晓军以数字人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中央,一系列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屏幕上缓缓呈现,仿佛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一点也得到了裴晓军的赞同。有一次,裴晓军在深夜接到了一通来自美国的电话■■■◆★,两名曾经的学生在留学期间向他发来了紧急求助。学生告诉他,班级正在讨论中国的话题,尽管已经搜集了很多资料,但面对复杂的议题◆◆■■■■,他们感到资料不足以支撑观点■★,迫切需要老师的远程指导。裴晓军马上通过网络视频通话的方式,与两位学生同步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实践◆◆★,从历史沿革到具体举措,从理论依据到国际比较,最终三人合力向国外的学生构建起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形象。
“这一代年轻人不是不爱上思政课,而是不喜欢看似枯燥、无用的思政课。◆■■◆◆★”最近这两年,王哲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正应用于思政教育,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知识图谱■★■■■◆”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虚拟教研室”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学生大数据画像”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反馈,让思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其实是一种综合素养的锻炼过程■◆◆◆。学生通过自学新技术,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还通过实地走访和与老一辈交流,更加理解红色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吴倩是这项活动的带队教师之一◆◆■,比赛结束后,课程组收到了130余份涵盖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数字作品。
尽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实际教学效果还需要理性评估。
张皓哲所在的团队打造的是三辆装甲车和一枚校训印章的数字化模型。他们先是对校史馆里的装甲车模型进行数据测绘,并通过自学和请教老教授的方式,运用建模技术进行等比例还原。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逐一攻克了材质、贴图★◆■■◆、光影、镜头等技术难关■★◆◆★。后来★★■◆,为更好地展示红色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他们又利用网页开发技术■■◆◆,设计出了“元宇宙★■◆◆■◆”展览室◆★◆,将4件数字模型以VR的形式陈列在虚拟展览室,参观者可以点击屏幕进行互动。
互联网和融媒体的快速发展,重塑着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交流渠道以及信息获取和生活方式,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新一代大学生对新技术的困惑与好奇★◆◆■◆★,也折射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全新挑战。
如何防止收到一份“不经思考”的AI作业?王哲告诉记者★★◆■,由于思政课堂内容的专业性,AI其实很难形成深度对话★■■★◆,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内容,比如案例研究、对比讨论★■■、社会实践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展现学生的个人见解和创新思维,这样的作业是AI难以替代的”。
裴晓军说:“思政课无处不在,只要学生有需要■◆◆★■,思政课教师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不管采用哪种技术和方式■◆★★◆◆,其实都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裴晓军通过“5G+全息&4K直播”技术讲授《时代的呼唤五四运动与道路选择》专题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裴晓军遇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课堂故事。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裴晓军发现一名学生正低头打游戏,他走过去问学生:◆★★■■“这局游戏赢了吗?★◆”学生回答:“输了。”
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本科生张皓哲第一次深入体验◆■■★“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大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这堂课的结课作业不是考试,也不是写论文,而是邀请所有学生参加“红色数字文物大赛■■”活动。近1500名学生自由分组★★,每支团队选择一件红色文物◆◆★、校史文物或科技文物★■,借助数字建模、网站制作、知识图谱★■、游戏场景等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呈现,并向其他同学展示分享其背后的精神内涵◆◆。